在年轻人的年轻空间,看见未来产业的未来
“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,也是年轻人的事业。我们正在全面推进强国建设、民族复兴伟业,正是年轻一代展示才华、大显身手的好时候。”4月29日,黄金城赌城娱乐:总书记在上海“模速空间”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内,同现场青年创新人才亲切交流。
年轻的空间,年轻人创业的空间……成立不到两年,总面积超6万平方米的“模速空间”正以惊人的速度崛起为大模型领域的“超级孵化器”。如今,“模速空间”正在向全球青年发出“邀请函”,召唤他们投身人工智能这一年轻的事业。
年轻的空间:全要素,从“毛坯”到“生态”的闭环
在上海徐汇西岸,紧邻黄浦江的“模速空间”从外观来看并不显眼。但走进其中,人们会发现这里充满青春无限的创新活力:一楼大厅的“排片表”展示着各类人工智能主题行业交流活动;路演厅经常举办创业政策培训与科技沙龙;人工智能产品体验店内陈列众多AI科技产品,成为企业展示、交流的社交枢纽……
“模速空间”的诞生,本身就是一场“年轻”的奇迹。从2023年8月20日启动建设到同年9月28日首期载体交付,不到40天,这里就完成了从“毛坯”到“拎包入住”的蜕变。如今,“模速空间”入驻企业100余家,辐射带动周边地区聚集大模型企业近400家,累计推动43个备案大模型落地,约占上海全市的61%。
两年时间,拔节成长,一个年轻的空间成为大模型产业不可或缺的栖息地,这得益于“模速空间”在要素聚集、政府服务、创新链路等方面的优势。
为助推企业快速成长,“模速空间”打造了算力调度平台、公共语料平台、金融服务平台、人才服务平台、场景对接平台等五大公共服务平台,着力破解算力贵、语料缺、融资难等企业普遍存在的“成长的烦恼”。
“再小的企业,也能在这里获得算力。这一专业化支持直接决定了模型训练与推理的成本和效率,对一家初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。”“模速空间”入驻企业、上海垂耳多比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乔海鑫说。
也正因良性的产业氛围,让“模速空间”快速形成了涵盖芯片设计、模型算法、数据语料、行业应用等人工智能关键领域的完整生态。“上下楼就是上下游”“邻居是合伙人”早已成为“模速空间”的日常。
“在人工智能领域,创业者们为了保持对最新产业动态信息的了解和思考,互相的交流和碰撞是非常必要的。”大模型创业公司阶跃星辰副总裁李璟说,“‘模速空间’创造了这样一个交流平台,不仅拉近了科创企业间的距离,还带动产业的上下游合作。”
年轻的“模速空间”能够对产业发展如此了解,离不开背后年轻的运营团队。“我们团队中,35岁以下的青年人占比超七成。”“模速空间”运营方、上海大模型生态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晶晶说,“年轻人服务年轻的企业,能更快更清楚地了解企业的诉求,大家与园区共同成长,关系也更亲近。”
如今,这片人工智能大模型的“热带雨林”,正不断生长出栋梁之木。“模速空间”所在的西岸,是上海人工智能产业的核心集聚区之一。这里,无问芯穹、阶跃星辰、稀宇科技、商汤科技、特赞科技等标杆企业已群星闪耀。
“在模速,用全要素打造闭环生态、让优服务提供专业支撑、以新场景促进落地迭变,最终放大人工智能的乘数效应。”西岸集团总经理张滋说。
年轻的创业者:与AI赛跑的“数字原住民”
在“模速空间”三楼的公共空间,人们时常能看到三三两两的创业者或端着杯子随意交流,或聚在圆桌边对接业务,科技浪潮掀起的蓬勃朝气扑面而来。
“我们才两岁”“我们成立一年多一点”“我是‘90后’”……在这个年轻的空间,随处都是年轻的创业者。这里,俨然成为全球年轻的人工智能创业者的“首选地”。
作为“模速空间”首批入驻企业之一,上海无问芯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仅用两年时间,就完成了传统企业5到8年的成长轨迹,以核心算力基础设施技术服务全国20多个省份,快速跻身准独角兽企业。
“我们是一家很年轻的企业,我自己就是‘90后’,我们公司200位员工的平均年龄在32岁。”无问芯穹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夏立雪说,“不只是我们,‘模速空间’的创业者大多是年轻人。”
正如夏立雪所言,“模速空间”近三分之一的创业者是28岁以下的年轻人,很多企业创始人的年龄甚至不到35岁。他们中既有海归精英,也有本土技术新锐,共同特点是“高学历、高视野、高行动力”。
大模型公司阶跃星辰团队中的“90后”首席科学家张祥雨就是其中一员。据介绍,张祥雨参与撰写的ResNet(残差网络)论文,被誉为近年来人工智能领域的关键论文之一。
刚满28岁的乔海鑫今年3月带着团队入驻了“模速空间”。“我们是一家专注AI+社交游戏的初创企业,选择来到这里,不仅是因为这里政策好、支持大,更因为在这里能够遇到众多同行,让我们时刻保持对市场动态的敏锐。”
这样一群才华横溢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,创意和灵感总会源源不断。对于人工智能产业来说,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产业能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。为了鼓励更多年轻人在人工智能产业中“挑大梁、当主角”,“模速空间”基于人才服务平台,集成一套综合政策、一批人才专员、一张安居地图、一本服务手册、一个创业社群“五个一”人才服务包,设立海外引才服务站点,开通人才落户绿色通道,围绕人才创新创业和工作生活提供全方位服务。
而“模速空间”所在的上海徐汇区,更是大院大所大校大企的云集地,人才集聚优势明显。截至目前,徐汇已汇聚了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、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、上海期智研究院等一批科研机构,正推动形成以“模速空间”为中心的高密度、全要素人工智能创新生态。
“人工智能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。青年人拥有的年轻化思路和心态,以及快速学习能力,让年轻人能够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同频共振。”上海市徐汇区委常委、副区长俞林伟说,“在我看来,正是这群投身人工智能事业的年轻人,将科创上海、活力上海的目标具象化,徐汇区也一定要为青年人才的发展做好托举。”
年轻的事业:打开智能世界的“上海大脑”
被撸毛后会反馈打呼噜的AI智能仿真猫咪、可监测睡眠呼吸暂停情况的智能戒指、支持近百种伴奏风格的智能无弦吉他……走进位于“模速空间”内的上海首家智能产品体验中心,涵盖智能穿戴、办公学习、智能健康、音频设备等领域的众多“黄金赌城娱乐智造”AI科技产品让人目不暇接。
虽然工厂来自五湖四海,但这里不少智能AI科技产品的“大脑”都由“模速空间”提供,让传统产品有了“可思考”的“数据大脑”,加速AI技术转化和产品商业化落地。
“模速空间”内,企业聚焦大模型垂类应用、算力优化、具身智能等前沿领域,两年内诞生多款现象级产品:“日日新SenseNova V6”大模型多模态推理能力国内第一、推理成本业界最低;国内首个超长文本大语言模型“MiniMax-01”已具备了百万Token级别的上下文窗口,进而可以“秒读”四大名著;“Step-2”大模型是国内首发的万亿参数多模态大模型,联影智能医疗大模型“智能医疗数字人”可担任“术中助手”,斑马智行以双模型架构开辟智能座舱技术发展新路径……
在不少创业者看来,人工智能是一个“年轻”的事业,不仅在于从业者的年龄,更在于其技术的颠覆性与应用的无限可能。尤其在大模型领域,每过数月就会出现新的技术突破和产品迭代。
“以前我们常说‘技术要先上书架再上货架’,在大模型领域,这套说法已行不通,很多技术‘还没来得及上书架就已先上货架’。”夏立雪说,“即使是身在行业内的从业者,也要保持时刻学习。”
大模型技术如何赋能千行百业,走进人们的生产和生活,需要现实场景的应用落地与效果反馈。为此,上海徐汇持续开展“人工智能+”系列场景活动,打造“AI+金融”“AI+制造”“AI+教育”“AI+医疗”“AI+文旅”“AI+城市治理”等一批垂直领域的示范应用场景,形成“技术研发-场景落地-产业协同”的闭环生态,成为全球AI创新的“超级节点”。
5月,一场“人工智能+文旅”的“链接会”在“模速空间”举行,一些传统头部企业发现:作为创新的基础模型企业,稀宇科技(MiniMax)通过入驻上海“AI+文旅”MaaS服务平台,链接数千家文旅企业,用相关技术让文物“活起来”,让传统文化触手可及。这些头部企业当下就决定要对稀宇科技开放场景、畅谈融资。
“我们办活动就是两个目的:让最创新的企业和最传统的产业,产生深度的链接;让最年轻的创业者,能第一时间接触行业最大咖、金牌投资人,为这一未来产业的未来,播撒更多希望的种子。”上海市徐汇区新工办主任陈勇说,上海这座面向未来、面向国际化的城市,把更多“创新的可能”留给传统产业,把更多“未来的可能”留给年轻人。
“这两年人工智能产业如火如荼,但与真正实现通用人工智能的愿景相比,现在的大模型产业不过刚触到第一波潮涌。”李璟说,“但我们充满信心,并保持耐心,因为我们相信这份年轻的事业正在绘制未来世界的坐标,酝酿重塑世界的科技力量。”
年轻的空间,年轻人创业的空间……这里不仅承载着上海打造全球人工智能高地的雄心,更成为年轻人追逐技术梦想的热土,每秒都在上演着“代码改变世界”的热血故事。
徐汇区委书记曹立强表示,徐汇区将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牵引,坚持自立自强,突出应用导向,全力实施徐汇区加快建成全国人工智能高地三年行动计划,推进十大重点行动、11项核心指标、30个标志性项目,打造技术突破的策源中心、垂类应用的孵化工厂、要素齐备的创新生态、创意涌动的开发者社区。(记者王永前 程思琪)
(责任编辑:孙丹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