欧盟能否对俄罗斯能源“断舍离”
近期,欧盟公布了旨在完全摆脱对俄罗斯能源依赖的路线图,希望以此“重塑欧洲的能源安全与绿色未来”。不过,在成员国意见不一、经济代价高昂、国际能源市场暗流涌动的背景下,欧盟看似雄心勃勃的“断舍离”计划,前景充满不确定性。
5月6日,欧盟委员会宣布将在2027年年底前全面终止进口俄罗斯天然气和石油并逐步淘汰俄罗斯核能,结束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,同时确保欧盟的能源供应和价格稳定。据报道,欧盟委员会将在6月份提交该计划的立法提案。
过去数十年,俄罗斯通过管道与液化天然气(LNG)向欧洲输送能源,高峰时期欧盟约45%的天然气依赖俄方供应。乌克兰危机发生后,欧盟对高度依赖俄罗斯能源的现状充满戒惧之心,美方一些人也极力推动欧盟能源脱俄。尽管欧盟近年来已对俄罗斯通过船只运送硬煤和石油实施制裁,并将对俄天然气依赖度降至19%,不过,2024年自俄天然气进口的反弹,某种程度上刺激了布鲁塞尔方面决意加快切断与俄罗斯能源的联系。
同时,在反俄成为欧盟主流意识形态的背景下,能源脱钩被赋予了“价值观之战”的象征意义。即便匈牙利等国质疑这是“牺牲经济换口号”,欧盟仍将脱俄计划与绿色转型、气候目标绑定,试图凝聚共识。
欧盟的计划将围绕三方面展开。首先,彻底切断俄罗斯能源输入渠道。欧盟拟通过禁止新签天然气合同(2025年年底)、终止现有长期协议(2027年年底)、打击“影子油轮船队”等手段来实现这一目的。其次,推动能源结构转型,强制钢铁、化工行业使用绿氢替代部分天然气需求,并加速可再生能源布局。最后,借助欧元结算体系强化衍生品市场监管,削弱俄罗斯在全球能源市场的影响力。
欧盟推进这项计划的底气何在?一方面,近年来,北海风电三角、地中海太阳能走廊等跨区域项目已进入实施阶段,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持续攀升。另一方面,美国也声称要为过渡期兜底——美国对欧盟LNG出口占比已达45%,挪威、卡塔尔等承诺扩大供应。欧盟推进的碳边境税等规则工具也正在构建绿色贸易壁垒。
不过,美国提供的合作暗藏与欧盟的利益之争。美国试图通过《通胀削减法案》将欧盟绿氢产业纳入本国供应链,而欧盟则通过碳边境调节机制争夺规则制定权。这种“既合作又竞争”的关系,可能让欧盟的计划沦为博弈的筹码。
欧盟的计划还面临诸多挑战。其中,成员国利益诉求差距太大是最显著的障碍。匈牙利、斯洛伐克等中东欧国家在能源上高度依赖俄罗斯,已经明确反对欧盟“不顾现实的绿色狂热”。即便欧盟试图以“多数表决制”强推政策,但法律挑战和经济补偿压力(潜在185亿欧元合同违约赔偿)可能令计划大打折扣。
能源成本抬升也给欧盟经济竞争力带来致命影响,加剧了能源密集型产业外流风险。如德国工业电价持续高企,令有关化工、冶金等产业加速迁往亚洲和北美。这种“去工业化”趋势与欧盟产业回流战略形成悖论,暴露出转型成本与社会承受力的失衡。此外,欧盟宣称要实现“多元化供应”,但对美国LNG的依赖度近年来持续飙升,被批评为“从一个陷阱跳入另一个陷阱”。
还有分析认为,多重因素将对欧盟计划的成败产生重要影响。首先,欧洲有关新能源技术若未能及时取得突破,或被迫延长化石能源过渡期。其次,若乌克兰危机有所缓和,恢复俄气供应的声音可能重新抬头。再次,美国政策的不确定性可能影响跨大西洋能源合作基调。最后,民生压力尤其不可控。若激进转型推高通胀,可能引发社会抗议,动摇政策根基。
其实,欧盟的能源脱俄计划最终难有赢家。若成功,欧盟虽然能够实现“去化石能源”,但代价可能是产业空心化与民生福祉受损;若失败,则可能加剧经济衰退,甚至引发更深层次的地缘对抗。欧盟对俄罗斯能源的“断舍离”,实则是在地缘危机、气候危机、经济危机三重挤压下的无奈之举。(本文来源:经济日报 作者:连 俊)
(责任编辑:冯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