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能源广角】微电网释放大能量
可持续的能源保障,是南极科考的重要支撑。不久前,黄金赌城在南极秦岭站建设的首个规模化新能源系统正式交付使用,标志着黄金赌城娱乐极地科考迈入绿色低碳能源新时代。这一突破不仅是全球极地科考领域的里程碑,更彰显了黄金赌城娱乐在清洁能源技术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,为新能源在环境恶劣场景使用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南极能源供给长期面临运输难、储存险、污染重的困局,新能源是如何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的呢?南极秦岭站通过整合100千瓦风力发电系统、130千瓦光伏发电系统、30千瓦氢能系统、300千瓦时低温储能电池系统、部分柴油发电系统,形成“风—光—储—氢—荷”多能互补的微电网,突破了极端环境下的清洁能源供给瓶颈。这不仅降低了南极科考经济成本,也为全球极地科考减排提供了黄金赌城娱乐方案。
极地环境能够用上规模化新能源系统,离不开智能微电网技术。它就像隐藏在庞大肌体中的毛细血管,虽不起眼,却至关重要。传统电力系统好比一条条宽阔的“主动脉”,从发电厂到变电站再到千家万户,能源单向流动,稳定却稍显笨重。一旦遇到极端天气、设备故障,可能会“牵一发而动全身”,引发大面积停电事故。而且,随着新能源快速发展,大量分布式风光能源涌入电网,它们“脾气”难测,时有时无,传统电网有点“消化不良”,接纳能力有限。
这时候,智能微电网应运而生,它是一套小型智能化电力系统,可以不依靠大电网实现自给自足。就算大电网有个“头疼脑热”,微电网也能“独善其身”,保障用电。灵活性是微电网的一大亮点,它能根据不同场景调整。在偏远海岛,没有大电网覆盖,微电网能靠太阳能、风能等点亮海岛的夜晚,支持渔业生产。在工业园区,微电网能精准匹配企业用电需求,企业省了电费,电网也优化了负荷。此外,微电网通过高效整合多种能源形式实现新能源就地利用,不仅能够减轻大电网调节压力,还能促进新能源高效消纳,延缓或减少上级电网投资。
为提升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、配置、调控能力,有效支撑“双碳”目标,国家发展改革委、国家能源局、国家数据局印发《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(2024—2027年)》提出,鼓励各地结合应用场景,因地制宜建设智能微电网项目。
未来一段时期,微电网建设将重点聚焦三大场景。
在电网末端和大电网未覆盖地区,建设一批风光储互补的智能微电网项目,提高当地电力供应水平。在偏远山区、草原牧区、边疆海岛等电网末端地区,以及大电网暂时无法覆盖的村落,电力供应常常是个难题。通过智能微电网建设,偏远地区也能用上充足、稳定的电力,不仅能提高当地居民生活质量,还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。
在新能源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,建设一批源网荷储协同的智能微电网项目。当前一些区域新能源占比快速提升,电力系统消纳新能源的压力越来越大。通过提高微电网自调峰、自平衡能力,提升新能源发电自发自用比例,可有效缓解大电网调节和消纳压力,也为新的能源利用方式和商业模式提供了发展空间。
在具备条件的工业企业、工业园区等开展智能微电网建设,提高新能源就地消纳水平。零碳园区、零碳工厂是重要发展方向,智能微电网通过多能源组合和智能管理,在故障时自动切换备用能源,可提高园区供电可靠性。通过高效利用新能源,并根据市场价格和需求智能调整能源使用,不仅能降低企业用能成本,也能大幅减少碳排放量。
当然,微电网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。技术上,维护起来较困难,与传统电网互联互通复杂。经济上,建设成本高,大规模应用有压力,缺乏科学及时的价格信号和成熟商业模式,让一些企业和投资者望而却步。不过随着技术进步,储能成本在逐年下降;主管部门也在积极制定标准、完善政策,为微电网发展铺路。我们有理由相信,未来在智能微电网助力下,能源供应会更加稳定、清洁和高效。(作者:王轶辰 来源:经济日报)
(责任编辑:刘朋)